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截至2009年12月31日,经过近4年的文物普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部门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939处,登记消失文物1871处。 内蒙古在2006年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地区之后,近4年间共组织98支文物普查队,完成了覆盖全区所有乡镇(苏木)、行政村(嘎查)的实地文物调查工作。调查中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22701处,其中除了新发现的文物点,还复查了9762处文物点。 在新发现的文物中,有一些...
记者日前从市文化局了解到,我市书画文化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培育发展,书画市场已初露端倪,从事文房四宝、书画装裱、书法培训班等经营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多,年经营总收入超过500万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书法主题文化系统工程,形成了集书画创作、研讨、装裱、销售为一体的书画产业基地。2008年9月,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城”之后,书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市楼堂馆所、店铺等公共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遗产名录 我国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于日前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蒙古族长调民歌之后,内蒙古第二个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据了解,9月30日在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批准7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呼麦与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
兴隆沟遗址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铜石并用时代的重要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1982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98年在对遗址进行复查的基础上做了试掘,遗址总面积达48000平方米。 2002至2003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确认第一地点属于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距今8000至7500年),探明了聚落规模和布局特征,揭示出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中的新类型;第...
一座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家店文化下层时期古城遗址,经过内蒙古考古研究所4个多月的考古挖掘,部分遗址建筑重见天日。考古结果表明,该古城遗址面积达到3.8万多平方米,是已经发掘的三座店古城遗址面积的3倍多。 该遗址位于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南的一座土山上,距离赤峰市区约10公里左右。记者在挖掘现场看到,该遗址建筑结构和布局与三座店古城遗址极为相近,只不过在建筑材料上有所不同。三座店古城遗址是使用石...
8月3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获悉,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批准,内蒙古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共有十大类111个项目入围。 这十大类111项中,有民间文学6项,包括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神话、托克托传说故事等;传统音乐7项,包括乌拉特民歌、科尔沁叙事民歌等;传统舞蹈5项,包括呼和浩特满族太平鼓舞、隆盛庄四脚龙舞等;传统戏剧1项,中路梆子;曲艺2项,包括岱日拉查...
8月3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获悉,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批准,内蒙古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共有十大类111个项目入围。 这十大类111项中,有民间文学6项,包括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神话、托克托传说故事等;传统音乐7项,包括乌拉特民歌、科尔沁叙事民歌等;传统舞蹈5项,包括呼和 浩特满族太平鼓舞、隆盛庄四脚龙舞等;传统戏剧1项,中路梆子;曲艺2项,包括岱...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和蒙古族服饰将首次作为表演节目在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亮相。目前,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论证和保护工作已经展开。 内蒙古台记者红叶报道:这几天,来自全区各地的50名蒙古族长调歌手陆续抵达呼和浩特,开始排练表演节目。这50名歌手都是我区各个蒙古族传统部落分布区原生态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将用原生态唱法演绎蒙古族长调民歌。此次参演的曲...
6月21日,游客在嘎仙洞古遗址参观。 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嘎仙洞古遗址,以其确认为我国北魏时期拓跋鲜卑族起源地等重大考古发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国内外学者和游客数十万人次前来考察、参观。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6月21日,游客在参观嘎仙洞古遗址。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6月21日,游客在参观嘎仙洞古遗址。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6月20日,内蒙古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为基金会成立题词:“保护和继承蒙古民族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额尔德尼、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瑞清、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夏日出席成立大会。 内蒙古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会的宗旨是:保护与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促...
视点 1950年,日本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首次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 1962年,韩国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 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2006年,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
2008年9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人民法院依法对故意毁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芦梁山段的5名被告人作出了一审判决。以故意损毁文物罪,分别判处白小云、梁生祥、王世荣、任守清、崔永军5名被告3年到1年有期徒刑。 这个发生在2007年、在内蒙古广受关注的故意毁坏长城案落下帷幕,也结束了内蒙古长期对毁坏长城“以罚代刑”的局面。 “无知̶...
内蒙古自治区的考古人员近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东西近200公里、南北纵深60公里的阴山山脉上,新发现遗存的大量稀世阴山岩画。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此次发现的阴山岩画达千幅以上。岩画内容多以动物和狩猎为主,图形较大,画面清晰,写实性较强,绘制手法以磨刻为主。 考古学家推断,这些岩画大都产生于青铜器时代,距今3000年至2000年,对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貌...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部门近日对和林格尔县什进窑元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元代文物。 什进窑遗址东邻浑河延伸至此的大型冲沟,早期曾有水,遗址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表常见散落的陶器、瓷器碎片。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东部约6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灰坑14处、房址3座。房址中仅1座保存较为完整,为半地穴式,有柱洞,发现了铁饰牌、黑釉罐、骨角器、白瓷盆等文物。灰坑多为圆形、...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对察哈尔右翼前旗汉长城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房址、亭障类遗迹各一处,出土大量汉代遗物。 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察哈尔右翼前旗文物管理所对汉长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的文物包括铜五铢钱、铁刀、铁剑、陶罐、陶碗、陶盆、陶瓮以及大量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 据了解,亭障类遗迹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它处于两条汉长城遗迹的中部,平面基本呈方形,边长约10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